以謙卑回應分歧

2025年3月31日

最近看了一篇如何在分歧中提升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文章。

作者Thomas Plante (湯瑪士.普蘭特 – 簡稱「普教授」) 是一位心理學教授,亦是美國心理學協會(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) 期刊下「臨床實踐及靈性」(Spirituality in Clinical Practice) 的編輯。

普教授提倡透過同理心 (Accomodation)、謙卑 (Humility)及善意前設 (Expectation of Goodness)來回應人與人之間的分歧、族與族之間的鬥爭。

普教授認為,現代社會高度鼓吹高傲、過分自信、強烈主見及自戀。自信的人往往容易得到更多人的注視,甚至乎成為別人的仿效對象。相反,謙卑許多時候都是失敗者的形容詞,一種被現代社會漠視、被消失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。

普教授提倡謙卑真正的意思是:

• 沒有一個人擁有所有的知識、所有的答案
• 每一個人總可以從另一個人身上學習
• 謙卑提醒我們覺察自己的不足
• 謙卑讓我們避過妄下判斷的陷阱和過度保護自己、過度自我防衛
• 謙卑鼓勵我們聆聽和明白身邊的人多一點

普教授強調謙卑的真正意義,是單純的希望與別人友好,學習如何尊重他人的文化、看法、價值觀及生活經驗。

認識及接受自己,絕對是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;然而要赤裸裸地、恆常地覺察、接受及確認自己的不足,放下自己的前設,謙卑地聆聽身邊的人,虛心地向他人學習,目的
• 不是為了工作效率、
• 不是為了升職、
• 不是為了利益輸送等原因,

純是希望與別人友好,這一種生活態度,往往在我們成長以後,很容易被淡化、被遺忘或被消失的價值觀。

多謝普教授的信息!

假如您對普教授這篇文章有興趣,您可按此超連結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article/10.1007/s11089-024-01191-2 直接連結至原文。原文名稱是”Dealing with Divisiveness: Ignatian Principles for Better Relationships.”

返回頂部